Appearance
胎死腹中的 Mood ITX
自從 Fractal Design 2024/6 發佈 Mood 這咖美麗的 ITX 機殼,為了這機殼開始萌生我了組新電腦的念頭,於是在 2024/8 開始陸續採購電腦零組件,為新機組裝做準備,機殼、散熱器(Noctua NH-D9L chromax.black)、電源早早就都買好了,顯卡本來鎖定 ProArt 4080S 剛好當時缺貨,又消息說 50 系列快上市,所以暫緩了裝機計畫打算等 50 系列上市再說。

想不到拖久生變,突然改變主意放棄 Mood 機殼,改用 Ridge ITX 機殼,因為:
- Mood 機殼雖然美而且更融入居家風格,但是機殼體積相較於其他 ITX 仍偏大佔桌面空間。
- Ridge 所能使用的塔扇散熱能力雖然比 Mood 差,但 AMD 9000 改善了能耗降低了散熱需求,想大膽嘗試看看用 NH-L12S 能否壓 9900X。
- Mood 的設計是塔扇高度會與顯卡厚度競爭空間,因此對於 GPU 有比較限縮的選擇;Ridge 的設計讓 GPU 有完整的獨立空間,可以支援到 82mm 厚度的顯卡, 雖然我的 GPU 是 SFF-Ready(可以完美相容 ITX 機殼),但未來如果要換 5090 厚卡也不是太大問題(
買不到 90 才是問題)。 - Ridge 空間分為上下兩樓,一樓電源+主板,CPU 散熱器與電源風扇口直接通透機殼孔洞; 二樓 GPU 也是直接通透兩側板的孔洞,因此可說完全沒有積熱問題,可以完全不裝機殼風扇 (機殼隨附 2 顆 14mm 裝於二樓的風扇是多餘的)。 Mood 則是一顆超大 18 公分風扇於頂端做排熱。
- 從手冊比較兩者的組裝流程,Ridge 看起來輕鬆且簡單很多,機殼幾乎通透,日後整理應該也比較輕鬆。

決定改用 Ridge 機殼後也剛好遇店家缺貨,大約在 1 月初拿到,新上市的 B850 主機板也在不久後到手,當時只剩下顯卡不確定有沒有機會搶到首波 50 系列,想說 9900X 有內顯就先趁空擋先組裝起來,之後再補張顯卡就行了。
電腦配置
- CPU: AMD Ryzen 9 9900X
- 散熱器:Noctua NH-L12S(完美相容 Ridge 的小塔扇)
- GPU: ASUS Prime 5080 O16G(SFF Ready)
- 主機板: ROG Strix B850-I
- SSD: 美光 Crucial T700 Gen5 2TB
- RAM: 威剛 Lancer Blade 64GB(32*2) DDR5-6000 CL30
- 電供: ROG Loki SFX-L 850W 白金電供
- 機殼: Fractal Design Ridge ITX
ROG Loki SFX-L 850W
本只想極端使用 SFX 電源,但要具備大功率又是 SFX 可說幾乎沒有選擇,就連之前用的海盜船 SFX 電供都停售了。 既然 Mood Ridge 都可支援 SFX-L,所以他牌連看都沒看就選了剛上市就一直很想購入但礙於不是 SFX 的 ROG 洛基,實際拿到後體積感覺跟 SFX 感覺沒差太多,就是長度多 3cm 而已,看來以後只要機殼支援 SFX-L 都可以推 Loki 了。


Loki 線材是以前沒看過的材質,看起來有點像蛇皮,防刮易彎,感覺比編織線更耐用:

作為新標準 ATX 3.0 電供提供的 16pin 傳輸線,單條就能提供 600W
供電,連 5080 都只要一條供電:

Noctua NH-L12S 散熱器
Ridge 只支援 70mm 高度的散熱器,能選擇的 low-profile cooler 並不多。
作為黑化版愛好者,原本規劃給 Mood 使用的散熱器是黑化版的 Noctua NH-D9L chromax.black(推薦給要組裝 Mood 機殼的玩家),換成 Ridge 機殼後原本鎖定的一樣是黑化版的 NH-L9x65 chromax.black,做了一下功課後看到許多 Ridge 機殼的玩家都是使用 NH-L12S,就連 Ridge 手冊 圖示的散熱器怎麼看也都像是 NH-L12S。
且 NH-L12S 散熱效能比 NH-L9x65 好,low-profile cooler 遠遠不太可能解 9900X 的熱,因此在顏值與效能之間選擇了 NH-L12S。

記憶體 - 芝奇焰鋒戟 換 威剛 Lancer Blade
本來準備好的記憶體是 芝奇焰鋒戟 64GB DDR5-6000 CL30
,但失算了與散熱器的相容性,記憶體太高頂到散熱器,在散熱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只能將記憶體換成 威剛 Lancer Blade
這款強調矮版為相容散熱器設計的記憶體。



ROG Strix B850-I
原先鎖定的主機板是 ROG X870-I 但因為通路缺貨,一等就等到了一月 ROG B850-I 上市,做了比較後選擇 B850I,而不是價位更高但反而沒有優勢的 X870I。


之前組 Intel 13 代有使用 CPU 防彎曲扣具,結果發現利民也有出 AMD CPU 使用的扣具,不管有沒有用,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裝就對了。

ROG B850-I vs ROG X870-I
- B850I 兩個 M.2 SSD 插槽都是 Gen5;X870I 只有一個是 Gen5 另一個是 Gen4。
- X870I 有個 ROG Strix HIVE II 的配件, 這個配件是個非常雞肋的存在,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耳機孔(X870 主板沒有耳機孔)、USB 擴充及音量控制的的一個 hub,以及主機板的除錯燈號。
前一台電腦 ROG Z790I 也有這個配件,只為了看除錯燈號使用過一次,把原本存在於主機板上的除錯燈號移出來要用另外一個裝置看非常蠢。 相較之下,B850I 沒這個配件反而是好事,除了除錯燈號在主機板上,如有耳機孔的需求也可直接插主機板不用再接一個 hub。 - B850I 一樣能超頻,不影響電腦性能表現。
- X870I 兩個 M.2 插槽都在正面堆得特別高,感覺很容易就跟 ITX 散熱器頂到會有不相容的問題。

本是頂級選項的 ROG X870I 只多兩個 USB4,撇除價位不同,我還是會選 ROG B850I。
這兩片主機板的差異可以參考 YT The Asus B850 ITX board arrives... actually 𝘣𝘦𝘵𝘵𝘦𝘳 than the X870-I? 或是直接看以下 AI 根據影片內容整理出的重點:
ROG X870I vs ROG B850I 影片摘要
這部影片主要介紹 Asus B850-I ITX 主機板,並比較其與 X870-I ITX 之間的差異。B850-I 以較低價格提供接近 X870-I 的效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更佳。
B850-I 與 X870-I 主要差異
項目 | B850-I ITX | X870-I ITX |
---|---|---|
價格 | 預計更便宜(約 $325 或更低) | 更昂貴 |
PCIe 擴充槽 | x16 Gen 5(部分 B850 晶片組主機板可能僅為 Gen 4,但此款為 Gen 5) | x16 Gen 5 |
M.2 插槽 | 兩個 Gen 5(全部來自 CPU 通道)✅ 勝出 | 一個 Gen 5 + 一個 Gen 4 |
USB 連接埠(後 I/O) | - 5 個 10Gb USB(4 x Type-A + 1 x Type-C) - 1 個 20Gb USB-C(最高速) - 2 個 USB 2.0 | - 2 個 40Gb USB 4.0(✅ X870-I 勝出) - 其他相同 |
音訊 | 內建音效(ALC 4080 + Savitek SV3H 712)✅ 勝出 | 無內建音效(需額外擴充) |
Wi-Fi | Wi-Fi 7(新款 Q 天線) | Wi-Fi 7 |
有線網路 | 2.5GbE | 2.5GbE |
CMOS 清除按鈕 | 有 ✅ 勝出 | 無 |
風扇接頭 | 4 個完整風扇接頭 ✅ 勝出 | 3 個 |
ARGB / RGB 接頭 | 2 個 ARGB,無 12V RGB | 12V RGB 取代其中一個 ARGB |
電源供應設計 | 10+2 相供電(70A) | 10+2 相供電(110A,理論上更高級) |
BIOS & 功能 | - 新增 Q-Dashboard(可視化 I/O 資訊) - 風扇控制更細緻(Q-Fan 調整點增加) - 動態 OC 切換(Dynamic OC Switcher) ✅ 勝出 | - 也有 Q-Fan - 風扇控制稍遜 |
記憶體支援 | DDR5 最高 8200 MT/s | DDR5 最高 8400 MT/s(✅ X870-I 勝出) |
PCB 層數 | 10 層(無金屬背板) | 10 層 有金屬背板 ✅ 勝出 |
測試與性能
- 遊戲效能(Far Cry 6):B850-I 在 遊戲時脈略高,表現稍勝 X870-I。
- 單核效能:X870-I 略勝(但影響不大)。
- 多核效能(Blender 測試):與 X870-I 接近。
- VRM 散熱:B850-I 在高耗能 CPU(9900X)測試下仍運行穩定,溫度可接受。
- M.2 速度測試:確實達到 Gen 5 速度。
結論 B850-I 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 更好的 M.2 配置、更完整的內建音效、更人性化的風扇與 BIOS 設計,是更推薦的選擇。唯一較 X870-I 弱的地方是 USB 連接埠(少了 40Gb USB4)、供電規格稍低、記憶體超頻能力稍遜,但影響不大。對於大多數 ITX 玩家來說,B850-I 會是更佳的選擇。
Fractal Design Ridge
Ridge 是我安裝過最簡單的 ITX 機殼,相較以前組裝過的 ITX,不太需要去思考機殼內部結構怎麼分離及先後安裝順序的問題,也不用考驗神之手要鑽進什麼細縫插拔什麼線的問題,且同前文所述 可完全不裝機殼風扇 省掉許部分走線問題,照著 Ridge 手冊 20-27頁一路輕鬆完成安裝無踩雷。
卸除二樓標配的兩顆風扇後可支援 82mm 厚度的顯卡(ROG Astral 5090 也就 76mm),把二樓空間完全保留給顯卡後,也完全不用想裝水冷省事很多,散熱器的部分完美相容 NH-L12S 小型散熱器。
機殼頂部支援三顆 80mm 小風扇(需另購 FD 自家沒有出 80mm 風扇),有猶豫是否要為了防止落塵安裝,最後想走零機殼風扇就決定不裝了。

Ridge 在有限的散熱器雖無法完全壓榨出 9900X 的性能,仍在 Cinebench R23 壓力測試下也拿到 31696分
(僅開 EXPO)達該有的水準 33000分
的 96% 表現。
除了平時遊戲外,電腦本身也作為工作上伺服器用途,所以選擇了 9900X,如果你也考慮使用 Ridge + NH-L12S 散熱器的話,9900X 是可接受的選擇(畢竟只在非常極端像跑分的情況下才會浪費一點點性能),但或許 9700X 會是更匹配的選擇。


桌面上本來擺放 Meshlicious ITX 主機旁邊剩餘的空間都還能再擺上一台 Ridge:

總體來說 Ridge 除了 CPU 散熱性能受限的缺點外,機殼側板比較脆弱容易彎折變形外,其它沒什麼毛病可挑惕的。
Mood 與 Ridge 都有的好設計,就是把 IO port 做在底部,對於將主機放在桌面上的使用者來說(這麼融入家居的機殼大概率也不會放在地上),不會有長長的 USB 線從主機上方走下來。
PCIE 5.0 vs 4.0 vs 3.0 對顯卡性能影響
Ridge 配備的顯卡 PCIE 轉接有分 GEN3、GEN4 兩個版本,目前市面上看起來已經沒在賣 PCIE GEN3 版本的 Ridge,所以買到的版本應該都是 GEN4。
雖然 50 系列顯卡已經來到 GEN5 版本,但都能向下相容,且對顯卡性能表現的影響微乎其微。 可參考 Gamers Nexus 的 NVIDIA RTX 5090 PCIe 5.0 vs. 4.0 vs. 3.0 x16 Scaling Benchmarks 影片。
或是直接看以下 AI 根據影片內容整理出的重點:
Nvida RTX 5090 PCIe 5.0 vs. 4.0 vs. 3.0 x16 影片摘要
影片重點摘要:NVIDIA RTX 5090 PCIe 5.0 vs. 4.0 vs. 3.0 x16 性能對比
1. 主要結論
- PCIe 5.0 x16 與 PCIe 3.0 x16 之間的效能差異僅 1% 到 4%,其中 4% 已算是顯著差距。
- PCIe 4.0 的效能落在 PCIe 5.0 與 PCIe 3.0 之間,但差異仍然在 1% 到 4% 之間。
- 這樣的結果與過往的顯示卡世代相符,例如 RTX 4090 也僅有 1% 到 3% 的 PCIe 代際影響。
- PCIe 3.0 x16 的理論頻寬與 PCIe 4.0 x8 相近,因此可以作為參考對比。
2. PCIe 代際與頻寬分析
PCIe 版本 | 通道數 (xN) | 理論頻寬 |
---|---|---|
PCIe 5.0 x16 | 63GB/s | 目前最高 |
PCIe 4.0 x16 | 32GB/s | 與 PCIe 5.0 x8 相同 |
PCIe 3.0 x16 | 16GB/s | 與 PCIe 4.0 x8 相同 |
- 結論:GPU 本身才是效能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非 PCIe 介面頻寬。
3. 測試方法與遊戲表現
- 測試了 16 個不同場景(遊戲 + 光線追蹤 + 不同解析度)。
- 結果顯示效能影響極小,幾乎沒有玩家會察覺到此影響。
具體遊戲測試結果
遊戲 | 解析度 | PCIe 5.0 vs. PCIe 3.0 效能差異 |
---|---|---|
Dying Light 2 | 4K | +1% |
Black Myth: Wukong | 1440p | +4% |
Resident Evil 4 | 4K | +1.2% |
F1 24 | 4K | +2% |
4. 硬體相容性與影響
- 主機板、CPU 與 GPU 需支援相同的 PCIe 代數,才能完全發揮效能。
- PCIe 5.0 顯示卡可以安裝在 PCIe 3.0/4.0 插槽,但頻寬受限於最低的代數。
- 部分顯示卡可能只提供 PCIe x8 或 x4(如 RX 6500 XT 只支援 PCIe 4.0 x4),這才會明顯影響效能。
5. 總結
- PCIe 5.0 相較於 PCIe 3.0 影響微乎其微,僅 1%~4% 差距。
- 一般玩家不需擔心 PCIe 代際影響,除非使用的是 PCIe x4 或 x8 受限的顯示卡。
- RTX 5090 的主要效能瓶頸仍來自 GPU 本身,而非 PCIe 頻寬。
這支影片主要是確認 PCIe 代際對 RTX 5090 的影響甚微,並非玩家關鍵考量點。
美光 Crucial T700 Gen5 2TB
首次使用 GEN5 SSD,美光 T700 標榜速度可達 讀取 12GB/s、寫入 11GB/s
。

做了以下測試:



室溫 24
度,待機溫度 48
度,三個測試過程中最高溫 68
度,測試過程中監測 60 度以上不是常態。

以前覺得主機板的主要 M.2 散熱鎧甲的散熱能力過剩,隨著 GEN5 SSD 的出現,現在看來是有需要的,市面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專門用於 M.2 SSD 的散熱器,以前看到覺得浮誇的 SSD 散熱器現在看來越來越有機會用到。
提醒
雖說 ROG B860I 兩個 M.2 插槽都支援 Gen5,但第二個插槽位於主機板背部沒有散熱器輔助的情況可能不宜直接使用 GEN5 SSD。
美光 Crucial T700 的專業評測可參考 搶先體驗單條 12GB/s 的怪物,Micron Crucial T700 2TB,PCIe Gen5 x4 SSD。
ASUS Prime 5080 O16G
新機組裝完成的當下還沒有安裝顯卡,隔幾日後原價屋發佈 1/30 22:00 會有一波 5080/5090 首購,當時已經有不少人提早幾日在排 5090,已知完全不可能買到 5090 就沒那麼積極了,備案是 1/30 當天若買不到 5080 就買 4070S 先撐一段時間。
1/30 等到 21:00 才到現場,意外的是 5080 各廠牌都還有貨可以挑選,選擇的是 SFF-Ready 的 ASUS Prime 5080 O16G
(最想要的是 ProArt,不知道華碩為啥這次沒有此版本)。
買 5080 的人還是很多,排隊結帳也是排到了 12:30,這一生大概就這麼瘋狂一次。



效能表現及數據
測試環境室溫 24 度,BIOS 僅開 EXPO,顯卡無超頻。
3D Mark - Time Spy

測試報告:
- RTX5080 + 9900X 得
27860分
。 - RTX3080ti + 13700KF(前一台 PC) 得
19726分
。 - RTX5080 + 9900X vs RTX3080ti + 13700KF
測試過程 GPU 最高溫 78
度,功耗 363W
。

Cinebench R23

- 多核
31696分
(9900X 正常水準應該有 33000分以上) 運行過程核心溫度頂在 95 度,最高功耗 158W,平均功耗約 147W。 - 單核
2215分
。
對比前一台電腦 13700KF 200W
以上的功耗得到的 30000分
,9900X 僅用 140W
就能達到 31000分
。
魔物獵人 Monster Hunter Benchmark






魔物獵人 Benchmark 測試數據 (RTX 5080 + 9900X @ 2560×1440)
設定 | FPS (生成 ON) | FPS (生成 OFF) | 生成成長 (%) |
---|---|---|---|
畫質極高 + DLSS(開) + 光追(高) | 169.57 | 100.11 | +69.4% |
畫質極高 + DLSS(開) + 光追(關) | 179.96 | 105.24 | +71.0% |
畫質極高 + DLSS(關) + 光追(高) | - | 89.48 | - |
畫質極高 + DLSS(關) + 光追(關) | - | 96.97 | - |
後記
ROG B850-I 的藍芽連線問題
ROG B850I 在沒接天線的情況下 WIFI 依然超穩且訊號滿格,遊玩 CS 也都沒有問題就沒裝天線了。 有一天想測試使用藍芽連線搖桿玩遊戲,發現怎麼樣搜尋不到藍芽裝置更新過 BIOS、藍芽驅動都沒用,最後猜測該不會是沒裝天線的關係,裝上天線後果然藍芽裝置馬上就搜尋到了。
提醒
ROG B850-I 如果沒裝天線,就算把藍芽裝置貼到主機板旁邊也搜尋不到裝置,天線安裝感覺像開關而不僅是訊號問題。
Fractal Design Mood
朋友有新機組裝的需求也對 ITX 機殼躍躍欲試,所以推坑了對方使用手邊的 Mood 機殼,體驗到了 Mood 組裝流程,對比之下 Ridge 確實是簡單許多。

